Asian Investor 于4月29日报道,中国另类资产管理机构在香港联合成立了“中资海外私募基金协会”COPFA。该协会的成立旨在帮助中国私募基金管理人吸引国际投资者,矫正国际市场上存在的“除了中国(Anything but China)”的投资情绪。
中国另类资产管理机构联手成立了一个协会,致力帮助更多中小型私募基金管理人接触国际投资者。
今年4月,该群体在香港联合成立了“中资海外私募基金协会”(COPFA),其他创办人包括来自于东英资管、思睿集团、新加坡Solas Fiduciary Services等机构的高管。
东英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兼COPFA创会会长范文启(Alvin Fan)先生指出:“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中国最优秀的私募管理机构走向国际市场,这不仅可以展示中国本土资管人才的实力,也将为中国资产管理行业赢得更多的国际认可。”

范在接受《AsianInvestor》采访时表示:“过去几年间,助力行业的需求变得更加迫切。”范指出近年国际投资者日益悲观甚至规避投资中国的情绪(Anything but China)已经对行业造成影响。
该协会旨在帮助那些有志于扩张海外市场或通过全球战略服务海外中国投资者的中资私募机构—包括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基金。
截至2024年3月底,中国内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达到了21,098家,共管理着约20.3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8万亿美元)的资产。
东英资管(OPIM)是一家总部位于香港的对冲基金孵化平台。随着国内监管机构对数据驱动投资的管控趋严,东英资管正计划与几家量化基金管理人拓展海外业务进行合作。
范还提到,在海外对冲基金领域,套利及相对价值等绝对回报策略通常更受投资者欢迎。
然而,在过去几年宏观经济放缓和监管趋严的背景下,中资管理人在海外筹集资金的挑战也越来越大。范还指出,涉及到中国市场相关事宜的报导和信息,一些外国媒体在市场上流传的信息和描述存在不准确的情况。
缩小差距
范说:“事实和信息之间的鸿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不实信息的传播往往极具广泛性和压倒性,以至于即使是过往前来亚洲包括香港和新加坡那些最聪明的投资者也感到不安,怀疑的种子在蔓延,这对他们来说非常困难。别说资产配置了,有些人甚至前来出行感到不安。”。
他认为这种现象更多的是一种不理性的情绪大于国内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实际因素。
他说:“现实是,经济渐趋成熟。资产管理变得困难,但正是这样的环境让最优秀的管理人可乘机脱颖而出。”他指出在这年头有一些多头策略中资对冲基金管理人仍可以创造出高达两位数的年回报。
他表示,在过去六个月里,他与来自加拿大、欧洲和美国的机构投资者和联合家族办公室进行了沟通交流,他们表现出了为中国市场反弹做好准备,并开始研究绝对回报策略的投资机会。
基于地缘政治的因素,中东也产生了兴趣。
正在迪拜出差的范说:“中东地区对于到投资中国市场秉持相当友好和开放的态度。因此,在这里布局募资肯定是我们的管理人和会员正在着手研究的事情。”。
范表示,不少私人银行、主权投资者和其他机构投资者都有意加大在中国的投资,然而却不知道如何着手。
“他们希望得到更多信息,”范说。
因此,该协会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知识共享和交流平台,助力中国私募基金管理人更加熟悉海外市场和生态系统,并延申至专业服务商和投资者需求层面。
不断变化的需求
范表示,中国私募基金管理人在拓展海外业务的同时,了解全球机构投资者、配置人和联合家族办公室不断变化的需求也十分重要。他们看重风险调整后的回报、出资甚至投资组合是否做到风险分散等多重因素。
范说:“当他们来到海外展业时,会发现这信息差距是多么庞大。在市场上,这个教育过程是非常有必要的。”。
他说:“就中国市场是不是值得投资这个话题上,我们需要透过客观事实和数据帮助国际投资者做出更为明智的选择,他们会发现其实这个‘ABC’相关的交易情绪是否应该持续这么久而是否合理。”。
该协会成立了不同的工作小组来组织行业交流活动及研究工作,并促进监管、治理、政策、行业倡导和投资者之间的合作和沟通。
范指出,他们从香港和新加坡两地的监管机构和政府那里得到的反馈是,市场上需要能够提供更统一的声音,以便更有效地传达行业的需求。
目前,COPFA的成员数量已超过50家,涵盖了对冲基金、私募股权/风险投资、律所、顾问公司以及机构投资者等多元化的行业人士。
COPFA之执行委员会的其他主要成员还包括思睿集团首席投资官马晖洪,锦天城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缪毅,前淡水泉(香港)投资合伙人刘建德以及Solas Fiduciary Services的Martin O'Regan。
Comments